目前,已宣布降费的13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涉及旗下产品3300只,今年中报规模为4.09万亿元,基金降费每年将为投资者节约管理费超120亿元,托管费超19亿元。这样的环境下,基金圈内掀起了离职潮。
· · ·
现在的基金圈,堪称冰火两重天。
(资料图)
一方面,量化私募大佬花2.85亿拍卖豪宅上了热搜:
能抄底豪宅,大佬一定是在闷声挣票子。
另一方面,一位知名顶流基金经理刘格菘饱受嘲讽,他从900亿大腕一路做到600亿顶流,变化过程的截图更是传遍了全网。
而中报数据更是显示,刘格菘管理的规模已经收缩到461亿。
一边是挣钱挣到拍豪宅不眨眼,一边是巨亏400多亿。同样是基金,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1.
/ 买2.85亿豪宅,个人捐款1.38亿,
量化基金有多牛? /
这回上热搜的豪宅,所在小区叫华洲君庭,在上海东郊地区,一共有21套独栋别墅,两年前,这个小区就有套房以3.15亿成交,创下了中国司法网络拍卖单套住宅成交价新高。
本次法拍房建筑面积1300.84平方米(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70.73平方米),起拍价2.2148亿元,保证金2000万元,增价幅度为100万元及其倍数。起拍价相当于评估价3.1639亿元的7折。
这个折扣,吸引了五个人参与竞拍,最后以2.85亿成交。
拍下别墅的裘慧明总,是知名量化私募明虹投资的创始人兼董事长,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,硕士博士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,专业并不是金融,而是物理。但是他对投资很感兴趣,也入职过瑞士信贷投资银行、德意志银行等机构的自营量化交易部门,最后在2014年创办了上海明汯投资,目前已经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六家量化机构之一。
抄底别墅的事情刚发生几天,9月1日,上海证监局又对明汯投资采取了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,甚至对该公司员工徐世骏、卓灵晨也出具了警示函。原因是五月份,明汯投资的在职员工运营的公众号“老私基”发了很多文章吹捧自家产品业绩,还恶意贬低同行。
量化基金这个领域,今年已经不是第一次上热搜了。
年初,就有另一家国内的量化机构刷屏。
1月,幻方量化发布了公告,称2022年度幻方量化共计向慈善机构捐赠2.2138亿元。此外,公司员工“一只平凡的小猪”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1.3800亿元。
能随手捐出这么多钱,可是一点也不“平反”。
背后更是细思极恐,一个员工就能拿出来1.38亿捐款,这公司得多挣钱啊。
不过,不久后有网友发现,最后掏钱的人疑似是幻方量化的创始人之一梁文锋:
梁文锋是宁波幻方量化和九章资产的实控人,两家公司均是幻方量化旗下百亿量化私募,分别成立于2015、2016年。梁文锋持有九章资产85%的股份,是第一大股东,但是并不直接持有宁波幻方量化的股份。
这样的大佬,自然是有实力大笔捐款的了。
此外,国外的量化基金也丝毫不输。
就在上个月,某外资量化机构还只是招实习生,就开出了4000元人民币一年的天价,办公地点在上海或者纽约,一时间轰动了金融圈。
现在,交易佣金和印花税双降政策,对量化基金更是利好。
但是,上面注意到量化这个自动收割机,在股市里割韭菜有点猛,而且购买门槛不低,普通基民不一定能跟着参与。
刘煜辉发布了文章《量化交易在中国为什么需要限制?》,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也发了贴,说是时候反思并管管量化交易这把大镰刀了。
这样看,对量化交易的进一步规范限制,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2.
/ 近两年内,明星基金经理业绩惨淡 /
跟量化的赚钱火热相反,主动管理基金在近2年内全面扑街。
前几天,一张截图传遍了全网,用新闻标题显示了(基金经理)刘格菘从“900亿大腕”两年内跌到“600亿顶流”的过程,只需要不到两年时间:
而根据公开数据,他目前的实际管理规模已经只剩461亿了,这下子,连“500亿顶流”都当不了了。
有网友留言调侃,说“散户基民跟着他,兰博基尼变比亚迪,比亚迪变雅迪。”
这样扑街的明星基金经理,可不止他一人,尤其是也被叫做顶流的,亏几百个亿不叫事儿:
刘彦春手上管了9只基金,有8只显示了收益率,都是绿的,两年内最少也亏了3成。
还有曾经被饭圈捧上神坛的“坤坤”,他管理的光是易方达蓝筹精选这一个产品,两年内就亏了211亿。
今年上半年,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还是亏的多:
另外,很多明星基金经理一个人管理很多个产品,操作上其实是“克隆”,持仓都很雷同,一亏就每只都亏。
比如银华基金的李晓星,2022年在管产品达到10只,堪称一拖十。
十大重仓股前五名出现较高的重复率,主要集中于贵州茅台、泸州老窖、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紫光国微等标的。
就这样,用明星基金经理的名声发行新基金,新产品复制粘贴,管理上倒是成本不高,但风险就比较大,重仓股一跌,亏的全是基民的钱,管理费却一点不少赚。
面对这样的业绩,基民也选择了用脚投票。
今年的新基金发行,就遭遇了近8年来最冷的时期。
几天前,刚有一只新基金——金鹰景气驱动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——公告募集失败,这也是今年以来第八只公告募集失败的基金。八只募集失败的,全部都是权益类基金,其中包括5只混合型基金、1只股票ETF和2只FOF基金。
截至9月2日,今年新发权益类基金平均发行规模4.75亿元,创下了历年最低水平。
公募基金的清盘也在加速,今年前8个月,累计已经有181只公募基金清盘,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%。
3.
/ 基金大洗牌时代,离职潮袭来 /
随着业绩扑街,基民的不待见,上面也开始要求公募基金降费率。
7月初,证监会就发布了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:
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,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;
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;
降低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;
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;
完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等内容。
随后,多家公募基金集体披露公告,宣布降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——已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中,管理费率超过1.2%的全部降到1.2%,托管费率超过0.2%的全部降到0.2%。
目前,已宣布降费的13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涉及旗下产品3300只,今年中报规模为4.09万亿元,基金降费每年将为投资者节约管理费超120亿元,托管费超19亿元。
这样的环境下,基金圈内掀起了离职潮。
8月28日,知名基金经理谢治宇卸任了近200亿规模的明星基金——兴全趋势投资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。
6月,银河基金换了新的总经理,而且内部近2年有多名高管和明星基金经理离职走人。
许多业内知名的明星基金经理,也纷纷离职:
诺安的蔡嵩松,就在今年5月卸任多只基金,最后仅剩下一只产品。
中银的白冰洋,在2月份离任了包括中银证券优势制造、中银证券健康产业、中银证券价值精选、中银证券聚瑞在内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,可以说是清仓式离职。
招商的王垠,在5月份离任了在管的全部公募产品。
鹏华的王宗合,在4月离开了鹏华,他的在管规模在2020年一度超过500亿,随后波动下滑,现在也不再坚持了。
泓德的邬传雁,在2月份宣布卸任,在管的6只基金全部放手。
去年带领英大国企改革拿下31.5%涨幅的汤戈,在3月底突然离任。
这些离开的基金经理,有的从一家公募跳到了另一家公募,有的甚至屈尊转行做了投顾。
截至7月7日,今年以来共有92家公募机构旗下的160名基金经理离职,创下2016年以来同期新高水平。
这个速度还越来越快,8月份有30位基金经理宣布离职,可以说是一天一个,前八个月合计离职了214名基金经理,按照目前的速度,今年基金经理离职数预计仍将超300位。
公募基金在大面积降费、跳槽,私募圈子也在内卷。
私募基金虽然没有强制规定费率,但是早早打起了价格战,做低管理费率。今年三月份,某家百亿私募,采用了全新的收费模式,以“年化单利10%”为计提基准,管理人直接收取的管理费率更是低至千分之五,在业内引起很大关注。
另外,私募圈还有来自监管的压力,牌照在步步缩紧。
这事儿还得追溯到前年的一次乌龙,当时在监管群中,高申资产石某某发了一个“卖壳广告”。
立马就有人提醒他,这是监管群,会被问讯的。
果然没过几分钟,证监局的同志就联系了他,让他下午去约谈。于是他赶忙回应,说自己在江苏省苏州市,目前公司旗下的基金已正常运行。
最后,深圳证监局将“面谈”改成了“视频约谈”。
一年后,深圳证监局通报了部分私募机构买壳卖壳的事情,关于卖壳的新规也相继出台。
重拳出击下,很快就起了效果,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接近4000家私募基金退出了市场。
据中基协最新发布的《2022年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综述》显示,2022年对803家私募管理人开展自律检查,注销私募管理人2217家,其中,主动注销管理人数量为上年同期的2.2倍。
今年1月份,在短短的一个月当中,基金业协会就注销了156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。此外,基金业协会还多次发布《纪律处分决定书》,多家机构被取消会员资格、撤销管理人登记。
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规《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》中,更是提高了“保壳”门槛,要求管理人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、私募基金规模不低于1000万,私募法人或高管要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,投资于单一标的的基金认定标准,对投资经理业绩的要求等。
前面密集注销的那些私募,应该都是读了新规,觉得保壳不划算,就自觉主动地先撤了。
这一次,最高薪多金的基金圈,也要卷起来了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